Apple 近年積極推動供應鏈多元化佈局,計劃將部分iPhone生產線從中國轉移至印度。然而知名分析機構MoffettNathanson創辦人克雷格·莫菲特(Craig Moffett)最新研究報告卻給出截然不同的觀點,直言這種轉移計劃「不切實際」,並強調Apple供應鏈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以中國為核心。
近日有外媒爆料稱,Apple計劃在2026年底前,將銷往美國市場的逾6000萬部iPhone生產任務交由印度代工廠完成。此舉被視為Apple降低對中國供應鏈依賴的關鍵一步。然而莫菲特在最新分析中直指,這個看似宏偉的計劃存在諸多現實障礙。
莫菲特提出「雙線作戰」理論解釋:全球貿易戰不僅影響生產成本,更直接衝擊終端銷售市場。雖然將組裝業務遷往印度可能緩解部分成本壓力,但銷售端的不確定性才是更大隱憂。更關鍵的是,單純轉移組裝環節根本無法規避關稅壁壘,因為iPhone核心零組件仍高度依賴中國製造。
中國製造優勢難被撼動 印度僅佔20%產能
目前中國仍是Apple最重要的全球生產基地,印度iPhone產量僅佔總出貨量的20%。儘管Apple近年持續加大在印投資力度,包括要求代工夥伴富士康、和碩等加速擴產,但印度製造業仍面臨基礎設施落後、供應鏈不完整、技術工人短缺等結構性問題。
去年業界曾流傳「印度產iPhone良率暴跌至50%」的傳聞,引發軒然大波。對此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精密董事長劉揚偉強勢回應:「若真如此,我們早就撤資了!」雖然官方否認傳聞,但這類質疑聲浪恰恰反映市場對「印度製造」品質的深層憂慮。
供應鏈多元化是趨勢 但中國地位短期難被取代
自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,Apple加速推進供應鏈分散策略實屬必然。但莫菲特強調,中國在電子製造領域的優勢絕非偶然:完備的產業集群、成熟的技術工人、高效的物流體系,這些都是印度等新興製造基地短期內難以企及的。
值得玩味的是,即便在Apple最新發表的iPhone 15系列中,中國供應商數量再創新高。這似乎印證了業界共識:Apple可能會在印度、越南等地建立補充性產能,但中國作為全球供應鏈核心的地位,至少在未來5-10年內仍無可動搖。
Tim Cook 的難題:在地緣政治與商業現實間找平衡
Apple CEO Tim Cook 一直以精於供應鏈管理著稱。面對日益複雜的全球政經環境,如何在政治壓力與商業效率間取得平衡,將是Apple未來面臨的最大挑戰。目前看來,完全「去中國化」的供應鏈重組,恐怕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。
對於全球果粉而言,無論iPhone最終產自何地,產品品質與交付穩定性才是真正關鍵。而從現狀來看,中國製造的優勢地位,短期內確實難有替代方案。
- 拯救者 LEGION Y700 四代平板開放預約!確認 5/20 開售、一重點規格大幅加強
- 【機價行情】Xiaomi MIX Flip 優惠價 $6,299!勁減 $1,400 港元、平過國行仲有野送
- 分析師潑冷水:Apple 印度製 iPhone 出口美國不現實 中國供應鏈地位無可取代
- HONOR 400系列歐洲售價曝光 512GB頂配版定價近4,100港元!
- 金像獎戶外直播都關 iPhone 事!極簡拍片器材曝光、果迷可照抄組合即用?